首页 关于我们

UniDesignLab 2024/08/30 10:04

转自: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可持续的未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2024届优秀毕业作品展(环境设计部分)

2024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环境设计系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变化。毕业生们对设计选题的个性化解读与尝试,让评审老师们眼前一亮。
过去,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比较注重设计的形式感、专业度与完成度,老师们也自然而然会将设计思维创新、完成度较高且形式感丰富的设计作品评判为优秀。这似乎成为大家完成毕业设计和评审的不二法门。
今年,在毕业设计作品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类别:一个是人工智能、交叉类的作品;另一个则是研究型的设计。尽管目前看来这两类作品在完整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却还是得到了评审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入选了今年环境设计系的优秀毕业设计。2020级是环境设计系进行完整课程包教学改革的第二届,同学们在毕业设计作品呈现出如此多元、丰富和创新的面貌,也可以从侧面应证了课程包教学体系所构建的多元可能性教学链是有效的。
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2020级同学们在毕业设计中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感谢大家为2024环境设计系本科毕业设计带来的暂新气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中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会继续支持和鼓励同学们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
环境设计系

本科部分

《咖啡烘焙工坊》

张粲 张曼由页 魏佳乐

指导老师:周炯焱 林健力


如果说,未来,是游牧者的世界,那他们将去往何处?
游牧咖啡——苏州工业园区咖啡文化体验空间设计,我们为未来向往游牧的人们营造了一个咖啡的世界:将新游牧生活场景与咖啡场景结合,打造一个追求感官释放、兴趣人际交融、技术赋能生活的具备游牧生活特征的咖啡空间,融入咖啡作为饮品的感官体验、作为媒介的社交体验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的创新形式的体验,使该空间成为融合多元文化、数字玩造且充满社交活力的现代都市生活聚集地。伴随咖啡的多维的体验,我们基于当地苏州文化基底,以苏州园林造园手法为空间组织形式营造流动探索的空间体验感,在空间的辗转变化中,触及咖啡,充盈想象、丰富心境。
这里将成为游牧者的一个目的地,或者说一个停靠点,那么咖啡即是沿途的风景:咖啡与未来生活、办公、交友等游牧的场景与心境紧密相融,来到这里的每个人,不必追溯来处,不必过问归途,一旦心之所向,即可素履以往。




《羌寨公共文化空间》

徐礼杰 张贺齐

指导老师:续昕

项目选址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理县蒲溪乡河坝村,针对当地文化传习所荒废的现状问题,我们将单点的文化传习空间扩散延展,使整个村寨成为文化传习的一部分,应用羌族传统的空间元素、精神思想和适应现代生活的空间,建立以居民参与、游客互动、多方协同为基础的“羌文化博物寨”,以期实现文化的生态传习,居民的文化参与,多方群体的文化交流传播。以公共空间为依托建构文化的有机传播交流,所有的人成为文化博物寨中一件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展品”。


 《绿道景观》

王云天 杜明钊

指导老师:鲁苗

本项目基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化产业背景,通过在天府绿道景观系统中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VR虚拟交互技术,探索未来城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路径。项目以城市居民对景观空间中的数字服务产品的感知模式为切入点,探究虚拟人机交互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的融合发展路径。提升城市景观对居民的服务效能、拓展城市景观的社会经济价值、促进城市自然生态建设。打造智慧便捷、协同高效、生态和谐的新型城市景观系统。本项目以成都市中和湿地公园为案例,将在场地基本景观设计的基础上,拓展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智能虚拟交互空间。


《川西乡村文化与旅游微聚落设计研究》

周静怡 郑浩扬

指导老师:鲁苗

田园自古以来就寄托着深厚的情感,“日长篱落”取自著名的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短短四句,趣味横生悠然自得的景象跃然纸上。仿佛能感受到微风卷着麦穗香与果香阵阵袭来。日长即日常,园区希望展现出淳朴乡村真实的日常生活,在漫漫长日里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篱即篱笆,是乡村极为常见的架构,不仅在功能结构上有许多用处在情感寄托上也有重要作用。日长篱落是一幅田园风景画,也是田园山水诗,落日之际夕晖洒落在稻田麦浪,篱笆错落有致,蜻蜓立在上面,宁静自然的闲适生活,日子再长也不为过。


《道明乡村民宿》

刘德明 黄煜骞

指导老师:彭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以及国家大力扶持乡村经济振新的政策,重视服务精神需求的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分支,深度体验乡村自然、宁静和传统文化也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满足居住需求、互动感强烈、氛围浓郁的民宿则给乡村旅游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即“体验式旅游”。
“冷翠千竿玉,浮岚万幅屏”是南宋诗人陆游笔下的道明镇,作为“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竹编之乡,道明镇的居民们就地取材,用周边的翠竹作为原料,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以竹成器,制成除竹碗、竹兜、竹盘、竹篮的生活器皿外,还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等独特的竹编艺术品。
本设计将聚焦“道明竹编文化如何营造竹编艺术体验式旅游”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竹编艺术构筑空间,探索竹编文化氛围体验的基本方法,构成设计原则与策略进行实践,并在最后总结研究成果,以及对道明镇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雪山美术馆》

周思源 裴博雅

指导老师:何敬东

“倚山听雪”雪山美术馆建筑位于王岗坪自然风景区,以生态建筑为理念,呈现出一个独特的异形造型。这座建筑的设计旨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自然环保的建筑目的,并通过其独特的外观成为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建筑的外观灵感来源于贡嘎山峦和流动的河流。我运用了流线型的曲线和有机形状来打造建筑的外观,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流动与变化。建筑采用了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木材和秸秆板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为访客提供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
  美术馆的内部设计充满了艺术氛围。每个展厅都被设计成明亮、宽敞,并且与自然景观相连接。大型玻璃窗户和开放式平台让自然光线充分进入室内,同时提供了令人惊叹的景观视野。建筑内部的展览空间灵活多变,适应各种形式的艺术展示和表演活动。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筑采用了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灌溉周围的绿化区域,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同时,在建筑周围种植了本土植物,以促进生态多样性和提供栖息地。
  通过这座异形美术馆建筑,我希望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并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相信这个建筑将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吸引游客前来欣赏艺术、探索自然,并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感觉。


《CLAB》

杨昊美 庞子辰

指导老师:罗珂

项目以开放性、丰富性、反常规为核心的设计策略,旨在设计出既能满足亚文化群体活动需求、体现亚文化风格特征,又能促进不同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交流的艺术活动中心,此两大方向在具体执行的效果上又有相交叉的内涵。
项目中引入亚文化“Underground”的概念,并且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建筑向下生长,将主要的活动区域半掩藏于地下,使用倾斜屋顶、取消外立面并结合缓坡进入的形式,达到隐蔽性以开放性的平衡。
场地支持艺术表演、市集、展览、咖啡简餐等功能于一体,此外开放的平台、阶梯与缓坡也等待着使用者自行赋予更多潜在的功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包容性,为促进亚文化表达与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天府绿道城市公园实验室》

叶馨阳 潘昱文

指导老师:鲁苗

本项目以成都公城市规划策略为指导,融合川西林盘文化元素,以城市公园的新面貌激活周边场地,唤醒人们的本土回忆。考虑到场地的内部环境及周边情况,场地的改造设计策略为结合商业餐饮、文化活动、科教功能、游憩功能以及生态循环功能一个的综合性公园。在不同的功能分区内打造不同的植物组团,既能给游客提供一个美丽舒适的休闲娱乐的综合开放空间,给动植物提供自然的栖息场地,同时还可以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这样的设计策略对选址的生态环境的水平要求相对比较低,同时还可以拥有比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天府绿道城市公园实验室》

王梦晖

指导老师:罗珂

本建筑设计专注于为中小型cosplay活动创造一个别具一格的聚合空间,将二次元与三次元文化完美交融。巧妙引入“像素”设计概念,象征着从二维世界向三维现实的过渡,使得整个建筑不仅承载着活动功能,更成为一座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室内外空间经过精心设计,既满足了cosplay活动的各种需求,又确保了参与者的舒适体验。功能区域划分明晰,为coser们提供了充足的准备与展示空间。建筑立面的电子屏幕与鲜明的RGB装饰色彩,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特色,同时与室内像素主题的家具和装饰相呼应。外围的景观与道路规划,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休憩与观赏的区域,也有效地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二次元文化交流社区。


《王岗坪雪山美术馆》

彭佳

指导老师:彭宇

在快节奏生活和疫情后的社会下存在的普遍心理亚健康状态下, 我们迫切寻求着心理和生理的疗愈,产生了远离城市和追求自然的需要,基础的功能性空间需求也开始转变为更主观、私人的情感需求。
以满足人们对于疗愈环境的精神需求为目的,在雪山悬崖上打造一个以疗愈为核心的美术馆公共空间,让现代人“逃”出社会、忘记压力,与自然、艺术对话的公共艺术空间,提供给心理亚健康人群一个暂时的情绪避难所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同时也促进和丰富公众对于建筑的理解。


《王岗坪雪山美术馆》

胡昱 赵雅靖

指导老师:林健力

作为一个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当代艺术空间,雪山美术馆采用了强调体块和线条的设计手法,其外观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与周围的褐色悬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与雪白色的山峰相得益彰。展现了一种既高雅又现代,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特有气息。悬崖边缘的陡峭落差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利用这一独特的地形条件,创造一个多层次和立体的空间布局,使得每一个层级都能独立成为展示艺术作品的平台,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研究生部分

《传统邻里模式下街区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成都市新二村街区改造设计为例》

王渃冰 

指导老师:彭宇

以“普通居民在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为价值基点与观察视角,通过深入挖掘街区资源与居民内在需求,以实现对街区功能的精准定位与街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归纳出使用者对空间使用的偏好与需求,系统整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新,通过设计将街区空间功能性的多样性与完整性进行提升,鼓励使用者走出家门,进入街区,以促进邻里之间交往活动的发生与陌生人之间信任的构建,使用者不再是空间之外的守望者,而是邻里交往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的参与者与空间的建设者。




《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以太行山区天井关村为例》

冯婕

指导老师:段禹农

以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空间优化理论指导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重构,旨在活化村落公共空间,提升村落经济的同时,实现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度假营地研究》

韩欣雨

指导老师:彭宇

根据共生理论制定红梅村度假营地的设计策略,整理营地中不同对象分层级视作共生单元,根据特点确立共生模式。以银杏叶为设计概念,进行元素提取和抽象概括,并叠加营地共生系统的基本型,决定营地整体布局。两项重点设计:一是住宿小屋采用向下展落的银杏叶形态;二是共享餐厨房建筑设计抽象银杏叶为倒伞状结构,以获得更加开放通透的空间。从而实现红梅村度假营地的设计目标——创建自然生态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共处、自然风景与人工造景和谐共生的新状态和可持续发展。




《乡脉DNA—成都平原地区乡土聚落景观基因重构设计策略研究》

王超业

指导老师:续昕

本设计结合符号学和景观基因理论,首先对项目场地语境和认知主体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设计的方向与目标。接着对场地景观基因现状进行了细致解读,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如景观基因元活力不足、基因点功能衰退、基因链通达性不佳等。进而提出了对金鸡产业综合体景观基因的重构设计策略,通过更新景观基因元、调节基因形格局、传承基因点风貌以及建立基因链秩序并重塑体验,实现了对川西林盘基因的当代重构设计应用。本设计以金鸡村特色产业综合体为例,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提供普适性参考。


《媒介地理学视域下城市慢行空间场所感营造研究——以成都市吉泰社区为例》

王静

指导老师:续昕

在高密度城市开发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双重压力,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虚拟空间的扩张,使城市公共空间不再起促进现实交流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感的式微,居民集体认同感日渐衰弱。慢行空间作为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公共场所,对其更新实践刻不容缓。本设计借助媒介地理学视角,试图将慢行空间作为媒介系统,剖析慢行者行为特征与慢行空间中媒介元素的互动关系,重视空间内媒介的传播功能对空间场所感营造的作用与意义,探讨如何利用媒介技术、形态、功能构建具有场所感的慢行空间。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整体组织、路径串联、节点更新。



本文来自新知号自媒体,不代表商业新知观点和立场。
若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商业新知平台管理员。
联系方式:system@shangyexin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