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UniDesignLab 2024/09/21 13:36







转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系今年参加本科毕业设计展的共有二十八位学生,他们像以往的学长一样敏感而大胆,尝试设计中新的领域,运用多样的表达手段,探索设计未知的边界,体验创作的快乐,虽然是一如既往的辛苦,但每个学生都收获满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充满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完成作品,更要造福社会,从本届学生的作品中,能够反映出学生思想的多样,题材、手段的丰富,以及对环境问题的不同表达和对未来环境问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于历战


(排名不分先后)






1



基于内蒙古非遗文化的

活态传承空间研究

作者姓名:李禹霏  |  指导教师:李飒



建筑立面图  ⓒ 李禹霏




设计说明

近年来,非遗文化正面临着种种挑战,一些传统的非遗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建设取代,许多手工艺人也因此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如何保护非遗以及如何将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保持其充足的生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方案设计目的是通过打造内蒙古非遗文化酒店,实现内蒙古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通过转变原本的固有思维,将传承手段紧密与物质空间相结合,使非遗文化由二维空间融于三维空间中,由静态转向动态,让人能充分的与非遗产生互动,以此来提高非遗文化的竞争力,激发新的生命力。



(向右滑动查看)

场地调研  ⓒ 李禹霏




生成过程

空间流线方案保留蒙古包内传统的环状流线,并加以概括整理,使家具契合圆形空间,流线变得规律。不论是酒店的整体格局还是客房的独立空间内,都采用环形围合的动线。



设计的生成过程  ⓒ 李禹霏





向下滑动查看



设计图纸  ⓒ 李禹霏






爆炸图  ⓒ 李禹霏




方案集中设计两个功能性空间——大堂与客房,空间多采用黄蓝白以及木色,作为酒店颜色的基调,突出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此外材质选择时,将木质结构与现代材质进行搭配、结合,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造象征非遗文化古今传承的空间。



分析展板  ⓒ 李禹霏





向下滑动查看



渲染效果图  ⓒ 李禹霏




客房的手工纸艺模型围绕圆这一虚拟的核心符号对家具进行设计以及摆放,契合特色的蒙古建筑空间。客房分为两大种类型,一种是功能中心的客房,另一种是视觉中心的客房。



现场展示  ⓒ 李禹霏









2



砖·市

——城墙下的可持续生长集市

作者姓名:刘群  |  指导教师:涂山



设计说明

在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本方案着重在创意集市中实现物质与文化的循环利用,鼓励社区居民和游客主动参与空间实施,达成持续性的更新和场地激活效果。通过设计一套系统化的循环利用机制,将文化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剩余物质转化为功能性和装饰性元素,重新融入集市和社区的日常环境中,使商业空间随着经营的进行而不断“生长”。通过这些材料的重新利用,居民和游客可以参与到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催生新的商业机遇和社区活力,共同塑造可持续的未来。




场地鸟瞰图   ⓒ 刘群






(向右滑动查看)

设计过程图   ⓒ 刘群






空间布局生成图   ⓒ 刘群





向下滑动查看



空间平面图及剖面图  ⓒ 刘群






回收砖放置场景  ⓒ 刘群






“生长“集市演示(GIF动图)  ⓒ 刘群






回收砖制作分类   ⓒ 刘群






(向右滑动查看)

实验样本(分为烧结砖与水泥砖)   ⓒ 刘群






(向右滑动查看)

展览现场图片   ⓒ 刘群







制作过程视频   ⓒ 刘群











3



城市更新下的戏曲剧场设计

——以西安尚德映巷为例

作者姓名:景兰婷 |  指导教师:涂山



立面图  ⓒ 景兰婷




设计说明

西安尚德·映巷商业街区是于2021年建立的以联排别墅为主的商业区域,但是由于不适合商业发展的建筑布局、疫情对经济的打击和政策的调整,导致了该商业区第一次更新的失败。尚德·映巷商业街区迫切需要再更新,以新的视角来激发商业活力。通过三幕式结构、嵌入与改造的手法将新型剧场综合体嵌入原场地中,将传统戏曲表演拆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剧场,分别为街头剧场、镜框式剧场、浸没剧场,并通过剧场之间的转场表演将演员、观众和商业空间结合起来,利用场地天然优势,使尚德·映巷商业街区成为西安火车站的功能延伸,填补游客在火车站中的空白时间。



(向右滑动查看)

剧场路径设计  ⓒ 景兰婷






整体设计平面图  ⓒ 景兰婷






(向右滑动查看)

街头剧场、镜框式剧场、浸没剧场  ⓒ 景兰婷







(向右滑动查看)

现场展览图  ⓒ 景兰婷










4



之·间花园

作者姓名:鄢然 |  指导教师:黄艳



设计总图  ⓒ 鄢然




设计说明

在功能主义指导建设下的城市将土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本设计出于对功能主义的反思,讨论被功能属性划分之外的剩余空间的非经济潜力,包括生态可持续与社会多样性。目前在高密度的居民社区建筑之间存在相当一部分畸形零碎的公共地块,这些空白地块不仅没有发挥公共创造、连结社区的潜力,还易于发生交通、卫生、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本设计选取了重庆市渝中区典型的依山而建的老旧社区的剩余空间作为基本调研对象。当地住宅建筑所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在具有相当强的地域特殊性的同时,也能为同样是山地地形的高密度城市提供参考意义。通过调研分析能得出与高密度、强功能性的场地外部空间相较,设计场地内部更应该发挥“留白”的特性,释放城市生态、社会及美学方面的活力,让人们在密集狭窄的城市生活中得到喘息,为居民提供在建筑之间漫游、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机会,而不是作为被建成功能区域所划分出的无用“空白”。

因而本设计的主要实践理念是以多个维度的时空分流节奏消解高密度住宅区剩余空间的消极属性,结合重庆独有的山地文化,以口袋公园的形式在建筑之间形成连续、立体的有机留白。这样以公共性为前提、复合系统性的改造更加符合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且也是口袋公园地域性实践的一次探索尝试。




 功能分区  ⓒ 鄢然






(向右滑动查看)

花园街景  ⓒ 鄢然










5



偶来成独坐,风度煮茶声

——非遗茶文化主题酒店设计研究

作者姓名:陈薏如 |  指导教师:李飒



制茶过程    ⓒ 陈薏如




设计说明

项目通过总结现有非遗文化主题酒店设计方法,以非遗茶文化为主题,精品度假酒店为空间载体,探讨非遗文化在现代酒店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与转译。

将非遗文化与酒店设计结合,深度融合非遗体验与文化旅游,以非遗文化提升酒店的空间品质,用酒店作为宣传非遗的窗口,让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以非遗茶文化为主题的酒店设计策略包括:主题概念的建立,多样化功能空间组织,游走流线的引导,特色空间细节与符号的使用等几个方面,以营造整体空间氛围全方位展示非遗茶文化带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最后,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对苍洱高尔夫球场职工宿舍的改造,完成非遗茶文化主题酒店设计,续写非遗茶文化精神,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型发展的方向。




前期分析图   ⓒ 陈薏如






场景轴测图    ⓒ 陈薏如






空间结构爆炸图    ⓒ 陈薏如






(向右滑动查看)

最终效果图   ⓒ 陈薏如










6



基于《局外人》文本分析的

商业街区空间装置设计

作者姓名:陈雨萌  |  指导教师:崔笑声



烟袋斜街场景分析图  ⓒ 陈雨萌




设计背景

“低欲望”“躺平主义”为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快节奏高压力下的心理产物,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图景与网络文化价值观。随着其从低阶位到高阶位过渡,得到更广泛社会群体的认同,“低欲望躺平主义”已超越青年群体成为一种泛社会文化现象。

北京烟袋斜街为围绕什刹海进行规划的旅游休闲街区,传统胡同改造后的商业区,其本身的文化传播属性被削弱,商业属性成为环境主体,具有消费社会的代表意义,是一个煽动物质消费、具有“高欲望”属性的环境。综合考量商业街区的特点和躺平主义的思想,将《局外人》文本分析运用于烟袋斜街商业街区空间装置的设计中,既能传达商业街区的需求和变革,又能促进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思考与转变。




局外人文本分析图  ⓒ 陈雨萌




在对烟袋斜街具体的场地调研与分析后,确定了五个地点作为贯穿流线,与文本分析结合的设计场地,在设置装置的同时保证整体游览的路线体验。



总场地及装置点位图  ⓒ 陈雨萌






整体效果图  ⓒ 陈雨萌





1. 表象下的真实——一人书屋  READ OR NOT


对于原住民来说,烟袋斜街的游客是“局外人”,但对于进行游览的游客来说,游览线路外的原住民才是“局外人”。局外与局内的关系在此处进行转化。表象是虚假的,只有破除虚无的迷障才能到达真正的精神世界。结合第一场景关键词“对表象的错误了解”,将此处功能设置为有一定隐蔽性的书屋,参观者可以在此进行阅读,进行休闲的“躺平”,也可以从步梯向上眺望远处的四合院景象。它不会为沉浸于游览中的游客开放,只有追求内心世界的游客可以看到伪装的入口,由此进入装置内部。



(向右滑动查看)

效果图、爆炸图、人视点图  ⓒ 陈雨萌






一人书屋平立剖面图  ⓒ 陈雨萌





2. 不从众的道路——呼吸步道  BREATHING TRAIL


选择点位为烟袋斜街中部通向后海区域的过道,尽管连接着两处大流量景点,但该过道因无明显商铺、缺乏光照、氛围冷清等原因鲜有人经过。结合第二场景关键词“不从众的道路”,将此处功能设置为有高差的过道,过道中的两个步道是为“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群体设计的,专注游览的游客可以从下方的通道快速通过,追求不同路径的“局外人”可以从上方穿过,“局外人”的行动会反映在过道外侧的活动墙上,整体的路径以一种可见的形式成为外部游客观赏的一环。



(向右滑动查看)

效果图、爆炸图、人视点图  ⓒ 陈雨萌






呼吸步道平立剖面图  ⓒ 陈雨萌





3. 未知的随机选择——街头放映厅  STREET CINEMA


选择点位为烟袋斜街后巷,眺望后海酒吧一条街的台阶。此处休憩的游客较多,各式行为在此发生。结合第三场景关键词“未知的随机选择”,将此处功能设置为有高差的台阶放映厅,通过倒置形成视觉落差,进入的游客可以任意选择座椅旁的屏幕观看随机影像。在穿行过程中也会和其他游客不期而遇,形成一场遮蔽视线的距离游戏。而内部游客的活动只能通过底部被外界感知。



(向右滑动查看)

效果图、爆炸图、人视点图  ⓒ 陈雨萌






街头放映厅平立剖面图  ⓒ 陈雨萌





4.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压力审判庭  INFLATABLE BOOTH


选择点位为中心广场旁的座椅,此处人流量较大,同样是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岔路口。结合第四场景关键词“社会对个人施加的压力”,将此处功能设置为内外联动的休憩座椅装置,亭内与外部座椅有相连接的充气装置,座椅上的气垫通过挤压可以对置身街亭内部的人形成挤压,外部坐的人越多,内部受到的挤压越强,个人距离通过间接方式受到影响,社会对个人的压力被具象化。



(向右滑动查看)

效果图、爆炸图、人视点图  ⓒ 陈雨萌






压力审判庭平立剖面图  ⓒ 陈雨萌





5. 熟悉的陌生人——旋转餐吧  WHO IS IN TRAIL


选择点位为通向连桥前的小吃商铺,此处靠近后海桥,人流量较多。结合第五场景关键词“人际交往的虚假距离”,将此处功能设置为由弯曲木格栅重复旋转形成的双人餐吧。游客可以在此休憩用餐。餐吧的旋转门口可以通过操控视线可见范围。如果内部的用餐人员想要观察外部景象,同时也需要接受外界的审视。转盘两端的人可以通过转盘交换餐桌,也可以选择相互疏离。



(向右滑动查看)

效果图、爆炸图、人视点图  ⓒ 陈雨萌






旋转餐吧平立剖面图  ⓒ 陈雨萌










7



格里高尔的心灵迷宫

—以《变形记》为脚本的沉浸式空间设计

作者姓名:黎佳欣  |  指导教师:杜异



背景海报  ⓒ 黎佳欣





背景介绍

《变形记》( 德语 : Die Verwandlung ,台湾志文出版社译《蜕变》)是一部中篇小说,完成于1912年12月,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页》十月号上。

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曾经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时,受到家人爱戴。然而当有一天他一觉醒来变成虫子,无法再对家庭做出贡献时,他便遭到了家人的抛弃,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这样一个荒诞又悲剧的故事。


设计说明

荒诞小说《变形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和挣扎,探讨了人性、身份、责任和自由等深刻的哲学问题,展现了作品的主旨——主体在个体性与社会性间的抉择及毁灭性的后果。

为了更全面且更具有渗透性的诠释卡夫卡的文学《变形记》,这个叙事性建筑被定义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以文本主人公格里高尔的精神世界作为叙事性空间设计和建造的主题,由此得名“格里高尔的心灵迷宫”。

作为一个公共性建筑,它是一个精神场所,在此漫游时人们可以强烈的感知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心境或是能作出更多发散性的情感共鸣;同时它也是一个艺术表达,营造诗学的建筑是对哲学和艺术的一种实践。




场地调研  ⓒ 黎佳欣






(向右滑动查看)

沉浸式空间的设计元素(来源于文本)  ⓒ 黎佳欣





正如卡夫卡的荒诞小说所揭露和探询的一样,人在异化的情境社会中感到惘然和焦虑,卡夫卡用文字为媒介为这些人铸造了一个镜子;在现代人陷入精神滞留地带时,建筑空间作为一种语言也能成为一种情感转化的媒介,作为一个体验者感官的氧泵。此次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作为情感叙事的脚本,将荒诞与悖论等寓言图示转化为空间艺术形式——寻求空间中压抑逼仄的窒息感与寂寥空灵的神圣感之间的平衡。




空间楼层设计  ⓒ 黎佳欣






部分节点立面图  ⓒ 黎佳欣






外部空间效果图  ⓒ 黎佳欣






(向右滑动查看)

其他效果图  ⓒ 黎佳欣






(向右滑动查看)

模型图  ⓒ 黎佳欣






(向右滑动查看)

展览现场图  ⓒ 黎佳欣










8



历史建筑适应性室内设计

——以中原证券交易所旧址改造为例

作者姓名:陈晓萌  |  指导教师:杜异



效果图之一  ⓒ 陈晓萌




设计说明

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只在于功能,在于建筑本体,也在于其带有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的延续。本设计基于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与康复性再生理论,对北京中原证券交易所旧址进行设计改造,探索相关理论在尊重历史建筑文脉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尊重原有场所精神方面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总结上述理论的异同,总结出三条适合场地的设计策略。针对建筑遗产本体,改造过程中避让重要的建筑本体肌理、空间格局与造型特色;拆除后期私搭乱建,释放性修复。在建筑内部嵌入可逆的框架结构作为陈设和室内装饰的依托。建筑外部加建补充历史建筑新功能的空间和与建筑遗产保持轻接触的灰色交通空间。最终将大杂院改造为法餐厅。

设计旨在重申所选场地内建筑遗产的价值,同时将新的时代精神与潮流与建筑原本的气质相互交融,进而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场地活力、激发新的“故事”情景的诞生。



向下滑动查看



场地信息   ⓒ 陈晓萌





向下滑动查看



设计策略   ⓒ 陈晓萌





向下滑动查看



平立剖图纸   ⓒ 陈晓萌





向下滑动查看



爆炸图  ⓒ 陈晓萌





向下滑动查看



剖透视图   ⓒ 陈晓萌






(向右滑动查看)

效果图  ⓒ 陈晓萌










9



马背栈阁

——基于马帮文化的立体游廊街区设计

作者姓名:王纯钰  |  指导教师:汪建松



整体设计效果图及节点平立面图  ⓒ 王纯钰




设计说明

近年来,重庆因为其独特的地形及独特建筑样式迎来了一波旅游热。“以地形主导为特色,在竖向关系上做文章,并辅以立体交通组织改善出行”的建筑特点是地形结果的一种,也是山城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然而,这种特色在重庆新近落成的部分文旅项目中却因仿古建筑的随意复制受到忽视。

课题关注到了重庆南山上的黄桷垭老街,以串联老街传统的马帮文化、山城文化和现代生活为切入点,使用“立体游廊”这一三种文化通用的空间为手段,以“空间隐喻”和“行为再现”的方式生成了基于马帮文化的立体游廊,并利用其导向性,组成了一条凸显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游线,以“附着”或“内嵌”的方式为老街带来了展馆、餐饮、观景台等现代空间,并针对性地根据各个节点解决空间问题,以达到改善老街现在的空间不足与生活条件的目的,实现老街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思维导图  ⓒ 王纯钰





向下滑动查看



场地调研 ⓒ 王纯钰






平面设计图 ⓒ 王纯钰






本文来自新知号自媒体,不代表商业新知观点和立场。
若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商业新知平台管理员。
联系方式:system@shangyexin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