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IMPACT STUDIO
相信很多同学在建筑学启蒙的时候,都听过“透明性”和柯林罗这个名字,并且进一步对现象的透明性和物理的透明性这两个概念产生过混淆。这个定义本身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和讨论。不过抛开不同建筑流派对话语权的争夺,《透明性》一书中富含逻辑思辨并且具有可实践性的观察建筑的方式,无论是对大家学习设计方法、还是未来研究生阶段进行设计研究,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arch IMPACT STUDIO
柯林罗其人
柯林罗,作为“德州骑警”的一员,在建筑教育改革、建筑理论和批评领域上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对当代建筑理论和风格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而《透明性》一文,起源于他对于当时将立体主义绘画与包豪斯关联的反驳。将透明性分为了“物理的透明性”与“现象的透明性”两个类别。其中物理的透明性指材质上可穿透,可透过某一界面看到背后的空间,但空间组织是清晰的、一览无余的;现象的透明性则是通过同时观察到不同空间的片段,导致空间解读的不同而形成的“理解的透明性”。
参考几个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原则:
接近或邻近原则(proximity) 接近或邻近的物体会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相似原则(similarity)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原则
封闭的原则(closure) 有时也称闭合原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continuity)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性原则
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人们总是将世界知觉为一相当恒定以及不变的场所,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东西,落在视网膜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是这个东西变形了。
知觉恒常性
空间要产生透明性的效果,我们首先应假设并承认格式塔心理学的存在——即我们看到事物的多个片段时,会自动想象和补全他的整体;看到多组信息时,会自动识别并分别设想每组信息的完整形象。而透明性就是利用这种观察方式的限制,使得一个观察面上的信息尽可能丰富、并且相互冲突,让人“脑补出”不同的空间形象。
透明性的概念还参考了立体主义绘画的几个主要特征:
正面视点的平行透视与多重网格的组合关系。不同的网格暗示着不同的不同的参考体系,而针对不同参考体系的同一幅画面的图案则有了不同的观察方式,从下图中就能窥知一二。“斜线和曲线的组织暗示了空间在对角线上的纵深,一系列水平线和竖直线的存在又表明绘画者对平行透视的暧昧态度。”
毕加索 单簧管乐师
浅空间与画面的多重解读。例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与杜尚下楼的裸女。我们一般观察事物时只能看到一个面,进而进一步想象他的侧面、整体、背景,画面因而有了纵深感。而立体主义绘画将一个事物多个侧面、甚至不同时间的各个影像同时拍平了呈现在画布之上,使具有深度的物件的各个方向被压缩,浅空间就产生了。“多个图形互相渗透,但视觉上彼此形成整体”
浅空间同时还意味着透视关系的不明确,前后关系的模糊。针对不同参照物前后关系是不明确的,甚至是穿插混乱的。比如蒙德里安的画作。大家在建筑学入门的时候可能被要求重现过他的画,就会发现他的化作中前后关系是相互穿透的,位于前方的物体在一部分遮挡了另一个物体,而另一部分可能也会被这一物体遮挡——同时在同一层面呈现多个物体,空间解读的多样性就发生了。
这种叠合关系还可参见柯布西耶的【纯粹主义图像】。
多类型的分层方式
“希望明白无误的打破形式组织,将其分解成明确的平面。这种尝试表明,为空间中所有形式找到确定的位置是不可能的。”
01 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空间位置进行感知
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角语言》中阐述透明性“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部分据为己有…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这种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他们能够相互渗透,同时保证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景。”
“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空间不仅在后退,也在变动。人们同时看到交叠图形的每一个,对于近处的图形如此,远处的也是如此。”
比如文中举例提到的加歇别墅。层状的内外部空间。将建筑体量纵向切割的五个空间层次和横向切割的四个空间层次使得加歇别墅充满了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两种不同的参考系统将空间如魔方般切割,使得人们在空间中沿任何一种参考系统的方向前进时,都不得不注意到另一个不同的参考系统的存在,最终引发无穷无尽的动态解读,形成了建筑空间中的透明性。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戈登·马塔克拉克的作品“圆锥相交”。通过在阵列的标准方盒子建筑空间中嵌入几何腔体,既使得视线延腔体方向时能够观察到沿途所有空间;在其余角度观察时又能看到似乎遵循某种逻辑同时又很暧昧的开洞关系。
以及柯布西耶的屈侯赛住宅。通过不同层高、相互分离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制造了空间关系上的多样性。
“凡是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参照体系的空间位置,都会出现透明性现象。在那里,分级尚未完成,在一个级别与另一个级别间进行选择的可能性保持开放。”
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就是在同一空间或建筑中引入不同的网格体系,几个方向的网格体系遵循各自的秩序,那么当不同系统的逻辑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里时,人对这一空间遵循哪一套空间秩序产生了歧义,多样性的解读就产生了。
最早明确提出这一逻辑的是柯林罗和弗瑞德·科特的研究【拼贴城市】。在遵循不同道网格的分叉关键点,观察者能清晰的发现两套空间秩序的关系。这种扭转促进了不同空间的动态关联。
比如赖特的【西塔里埃森】整体布局中两套互为45°角的直角网络,空间中无数节点同时隶属两套体系,重叠、交织在一起,指明空间中可能的运动方向,以供人们选择。
还有其他文章提到过的李伯斯金。他的犹太人屠杀纪念馆重构三套空间系统的塑造,使得人在行走过程中不断产生空间交叠割裂的感觉。
立面上的复杂性,主要就是制造不同比例的立面网格,在构图上提供大量的视觉组合的可能性。
比如威尼斯卡多洛金屋的立面,单层建筑或每一开间的选择可以有多重方式~
所以透明性,说白了就是创造模糊空间,或者创造相互渗透可以被多重解读的空间关系。
在了解现代建筑的争端和理论时,我们需要谨记一点:不要盲目信任,也不要盲目批判。更多的了解论文的时代背景以及针对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柯林罗在《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一文末尾也主动说明:“前面的讨论意在说明使现象的透明性成为可能的空间条件。但这并不是说现象的透明性必然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也不是说可以不假思索的把它当作检验建筑正统程度的试纸。我们的动机很简单,只是想完成“类”的辨别,并警示“类”的混淆。”
透明性是一种方法论,但并未成为一种绝对的理论支持。当代建筑尤其是日本建筑师其实对透明性进行了更多的实践与思考,如果将透明性定义为尽量使人们在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空间位置进行感知,并且压缩空间的深度,创造相互渗透可以多重解读的视觉现象,那么物理的透明性与现象的透明性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区分,透明的界面对创造空间的层次与暧昧其实多有助益。
正如妹岛和世在讨论中也曾经提到"Transparency means creating relationships. It does not have to be looked through".透明性意味着创造关系,并不一定要通透。””
另一个问题在于柯林罗对透明性的讨论是基于如何处理建筑的视觉问题这一概念上展开的,强调正面性的作用。除了加歇别墅中刻意控制的行走路径与观测方法,现代建筑日益强调建筑“时间-空间”的属性,强调观者在建筑中自由行走与体验过程中瞬时感受的变化和叠加。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建筑的目标正在逐渐脱离建筑师的视角、脱离有意识的驻足与思辨,强调空间的体验感与可阅读性,就如前几篇推送提到的时延电影理论一般。透明性的运用在坚持立体主义的观察与描绘方式的同时会融入更加鲜明且具有冲突性的空间叠加方法。
另一边日本建筑师们似乎不再致力于创造“反差”感,即像加歇别墅一般通过创造室外与室内两个位置对空间观测和想象的反差来强调透明性,而是直接用更为直观的多重空间渗透叠加的方式应对快消时代的观察方式。比如HouseN中通过三层嵌套产生的面前的空间-空间之后的空间-之后的空间背后的空间……的丰富观察层次。
无论如何,作为一种空间阅读和创造丰富度的手段,透明性作为一种较为具有实践可能性的建筑理论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下去。其归根结底是一种对于形式创作的学说,“形式作为手段,成为了空间的催化剂。”
本文来自新知号自媒体,不代表商业新知观点和立场。
若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商业新知平台管理员。
联系方式:system@shangyexin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