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雨
苏州科技大学 本科
2023年建筑新人赛top100
指导老师:徐忠
首先很感谢小编的约稿!这是我在大二上学期完成的一个山塘街文化驿站(民宿)的课程设计。之前从未参加过设计竞赛,在老师的建议和帮助下参加了2023年的建筑新人赛,很幸运地入选了2023建筑新人赛top100。(真的是自己也没有想到能进)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这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任务书介绍
这可能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全线下进行的作业,由于教学改革,我们这届的任务书都是全新的,面对一个新的课题,起初我还是有些迷茫的。(甚至老师们也说之前几届基本都是一样的任务书,也都没做过这个课题,这其实对大家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但内心其实还是有些小雀跃的——这意味着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
二、基地现状
设计基地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的中心区域,毗邻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场地呈梯形,用地面积932平方米,北面和南面是现状民居,多为1-2层;东侧为待建设用地,目前空置状态;西南侧紧挨着山塘街和山塘河。苏州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古城保护与改造,而这次课题选定的地块是在山塘街待改的,靠近虎丘的一段上。(当时还以为可以顺道去山塘街玩一圈,没想到选地离虎丘更近 悲.jpg)
场地现状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场地调研,当我们刚刚走过普济桥进入场地附近时,发现河两岸的风景很不相同。对岸是高大的居民楼,而地块所处的沿岸却是具有强烈江南传统特色的民居,它们或许有些破旧不堪,但都表现着最真实的模样。
人群需求
而对于沿街居住的人群和人群聚集地,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这条街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年龄的老人,而北面和南面都是居民区,同时我们还在场地附近发现了一所小学。在多次的探访中,除了部分来参观景点的游客,我们还看到了下棋的老人、放学的孩子和几位摄影人。
三、概念生成
调研结束后,老师就布置作业让我们搜集相关案例和构思方案,特别提醒了要注意周围的旧建筑,同时以现代的方式和园林相联系。
新旧的“对话”
如何以现代的方式将新建筑和周围的旧建筑联系起来?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调研结束之后,我不仅去网上搜集了古城改造的民宿案例,也去参观了苏州的一些园林——筑山理池、曲廊回环、楼台亭阁,这些苏式园林的传统格局一一在我眼前浮现,但真正走入园林才发现,最有趣的并不只是“看”的感受,更是空间转换、恍然大悟与豁然开朗的乐趣。(还记得学建筑之前对于当地这种人满为患的景点都是避之不及的,现在才意识到它的好啊QAQ)
苏州园林实景
我最早去的园林就是留园,去的那天还正好是下雨天,江南烟雨味很浓。当穿过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时,左边看到另一个空间的后院,右边洞口窥见湖中央的假山美景,空间乐趣的探索之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后来我又去了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可园等,它们或许都有相似的亭子与楼阁,但每一个给我带来的空间感受都不一样,我想,这或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园林空间体验过程与叙事的变化。
方案推进
最开始的方案构思是看了苏州一个民宿案例而来的——方盒子堆叠,屋面错动,同时又有分隔出来的廊道和不同的院落空间,当时就颇有感触哦。(本来还想去住一晚的,看见价格瞬间吓退的感受谁懂QAQ)
江南半舍民宿(图源网络)
1.一草
最初其实有两个构思方案,一个是正交的盒子组合,另外一个就是图中斜交错落的样式。然而两个都不是特别满意,同时老师也对屋面的做法提出了疑问。
老师:这个体块的屋面关系是怎么样的?
我:上面是斜坡屋盖,下面是方盒子空间。
老师:只是装饰作用吗?为什么要做一个对于空间塑造无用的假屋面?
老师:人要在里面能感受到屋面的起伏,否则不就只是个假的盖子吗?
当时我确实没有想这么多,只觉得这样形式或许好看,但其实抛弃了坡屋顶能进行室内空间塑造的重要作用。
老师:沿街河岸其实是风景最好的地方,有海景房之说,我们也可以做河景房啊。
我:未来改造开发之后,沿街人流量增多,住客会不会觉得私密性不足?
老师:可以窗帘遮遮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好,来这旅游享受为何不多欣赏一些美景?
老师:可以尝试一层退一部分出来,做出漂浮的感觉。
沿街河岸风景
2.二草
之后我对盒子的空间位置和屋面都进行了调整,同时用廊道和平台将它们连接,在一层内退的基础上上形成了漂浮的空中廊道之感。
老师:方案是否过于内向化了?感觉和沿街有些“与世相隔”。
我:作为一个民宿课题,沿街不分界会不会有些分不出内外?
老师:分界方式也不是只能用一条线的实墙,还有许多形式与手法。
老师:可以配合着内部的斜线,沿街可以做的有趣一些。
这个课题不仅仅精品民宿,只是呈现给人们冰冷的立面。作为一个文化驿站,它也应该成为街区人民活动的一部分,分担社区活动的功能。
3.三草
经过多次的调整,方案大致成型。但人群分流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兼顾公共性和私密性,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分类,构想他们可以进行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沿街立面进行了调整。
沿街立面图——调整前后对比
轴测——调整前后对比
“面”与“院”
园林空间一个极具空间特征性的元素就是院落。设计概念以高密度的留园空间体验为基础,提取出“院”这一元素来建构整体的结构布局;同时以山塘街的实地调研和对游客及居民的访谈为基础,出于人文的关怀,尝试塑造一个面向城市和街区的充满开放和包容的建筑“立面”。
一面之院
“一面”强调的是新建建筑对旧有街区和民众的责任和担当,是缓解街道空间压力、解决社区居民需求的一剂良药。
深灰色——“院”,浅灰色——“面”
四、理念阐述
公共与私密
充满活力的沿街面。织补更新有利于形成一种新老结合的空间对话关系,设计力求保证新界面融入历史保留界面的同时增强其活力值。在同一语汇下织补进来的新的建筑沿街面作为新业态的载体,成为活化城市和街区的重要触媒。
沿街面依次设计了供游客和居民使用的咖啡厅、歇脚闲谈的休憩区、老人活动室和亲子儿童阅览室。
左到右依次为老人活动室、亲子儿童阅览室、入口
静谧的院落空间。民宿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设计通过新的建筑语汇演绎的了三进院落空间。
第一进为前院,以入口廊道、接待门厅和景观水池为界,朝向入口处打开;第二进院落为中央庭院,以莲花池为核心,点缀了一处冥想空间;第三进院落为后花园,服务于咖啡厅以及简餐厅,结合墙角的假山石,营造“隔江山色”的宋元山水画境。
首层与院落
体验与感受
以人的游览体验感受空间变化。
五、功能分布
设计将充满城市人文关怀的开放性空间沿街布置,民宿服务部分(如厕所、服务间、简餐厅和厨房)布置在首层较深的位置,通过三进庭院和沿街部分隔离开。
爆炸图(包含功能分区和人群流线)
一层平面图
三套民宿均放在了二层,沿街的两栋民宿名曰望山房和枕河房,深处的一套名曰听雨房。
二层平面图
六、结语
很感谢大家的观看!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这个课设当时也是和老师来回“斗争”了半天,改到了最后(期末碰上一堆考试+交图真的好忙QAQ)。非常感谢这次课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谢谢老师一直以来很耐心的指导,包括这次比赛的经历,受益匪浅。
本文来自新知号自媒体,不代表商业新知观点和立场。 若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商业新知平台管理员。 联系方式:system@shangyexinzhi.com